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一:中草药名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功效与作用

优质回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麻黄连翘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组成】麻黄6克(去节)连轺6克(即连翘根)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

【用法】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解表发汗,清热利湿。

【主治】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方论】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

提醒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问题二:用潦水煎药的是

优质回答:用潦水煎药的是如下:

用潦水煎药的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潦水”,降注雨水谓之潦,空中所接称潦水,可煎调脾胃、祛湿热类药物。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液雨”,立冬后十日谓入液,到小雪为出液,在这段时间里收集的雨水叫“液雨”,宜煎杀虫、消积类药物。“温汤”,即温泉水,多配合中药,外洗疥癣、皮炎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表里双解剂。麻黄、连翘、赤小豆煎能宣发肺气,具有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宣肺化湿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所引起的发热、喘而汗出、身体疼痛、心烦、肌肤出现瘾疹、身黄如橘子色,以及胃气不和、身目发黄、小便不利等症状。

注意事项:一切淋系疾病禁用本方。孕妇禁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煎煮方法:

把所有药物洗净,微火炒黄,再洗净,微火炒黄,如此反复两次,微炒的目的就是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不能煮烂。这样药物的作用就会全部出净。

麻黄应当是后下,不宜久煎。如果家里有煲药的砂锅,那么先将药煮15分钟,再放入麻黄,继续煮5分钟即可。如果没有砂锅,在别的药煎好之后把药汁倒进一个茶杯里,然后把杯子里面的药汁煮开,放入麻黄再煮5分钟即可。

问题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歌

优质回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一)黄病姜翘二两麻,一升赤豆梓皮夸,

枣须十二能通窍,四十杏仁二草嘉

------伤寒论长沙歌括——陈修园3

(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

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中医内科学》

药物组成: 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替)、生姜、甘草。

功效: 健脾和中,解表发汗,清热祛湿。

主治; 湿热发黄症。用于治疗急性肾炎,黄疸,肝功能异常,荨麻疹,咳嗽,哮喘等。

问题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是什么?

优质回答: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

【方歌】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凑,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药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麻黄药理作用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下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百度百科——麻黄

问题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优质回答: 导读: 麻轺汤。麻轺汤,中医方剂名。那么麻黄连轺汤由什么药物组成?有哪些功效作用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下面具体来看看吧。

【方剂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克(去节),连轺6克(即连翘根),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

【方歌】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方解】

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

解表发汗,清热利湿。

【主治】

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

1、荨麻疹

应用本方加减:炙麻黄10g,连翘10g,银花10g,三角胡麻10g,蝉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10g,赤小豆50g,小蓟30g,浮萍草20g。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后滤汁去豆纳诸药,再煎半小时即可,一次性煎约500ml。分早晚2次服。风寒袭表加荆芥10g,防风10g;风热加菊花10g,减炙麻黄为5g;腹痛加白芍30g;搔痒难忍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0g;反复发作的加防风10g,黄芪30g。

应用:治疗荨麻疹118例,男85例,女33例;年龄3-73岁;程3日至40余年。结果风团、瘙痒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为痊愈,共65例;风团、瘙痒消失3月,1年以内时有复发为显效,共46例;服药期间症状消失,10日至3月复发为有效,共4例;服6剂症状未减或虽减轻但10日以内又反复发作,需配抗过敏治疗者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为97.5%。

2、急性湿疹样皮炎

应用本方加减:麻黄9g,连翘15g,白桑皮30g,杏仁9g,生姜9g,大枣6g,大青叶3g。症见皮损腥红灼热加生石膏、生地;渗液多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癣皮;药疹重用甘草至30g,赤小豆至60g;发于上部者加蝉衣6g,菊花20g;发于下部者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同时水煎,前2煎早晚各服1次,第3煎药汁热水洗浴或湿敷。

应用: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100例,其中急性湿疹28例,黄水疮20例,接触性皮炎15例,药疹13例,间擦性皮炎9例,隐翘虫皮炎7例,脂溢性皮炎6例,日光性皮炎2例。结果痊愈76例,显效24例,有效率达。用药最多为日光性皮炎1例,服药25剂而愈。

3、瘙痒性皮肤

应用本方加减:麻黄9g,连翘15g,荆芥15g,防风15g,桑白皮15-30g,杏仁12g,赤小豆30-60g,生姜6g,甘草6-30g,地肤子30g。瘙痒甚加乌蛇、刺蒺藜、僵蚕;搔破流水加苦参、土茯苓、滑石;皮肤粗糙肥厚加当归、首乌、鸡血籐;丘疹形成结节加桃仁、红花、赤芍;药物过敏重用甘草30g,赤小豆60g,大青叶30g,水煎2次分早晚内服,第3煎药汁加热水洗浴。

应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130例,皮疹消退,瘙痒消失为痊愈,共78例;皮疹退有轻度痒感为好转,共4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疗程3-30日。

就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频道。

问题六:仲景退黄十法

优质回答: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发黄的论述,并且于《金匮要略》中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对于发黄的治疗,仲景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仲景退黄诸法简要归纳如下。

解表退黄法

适用于阳明湿热蕴结,表邪未解的发黄证。《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表邪未解,使邪热与湿相合,熏蒸肝胆而发黄。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自外而解表散邪,内则清热利湿。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提肺气以利水湿;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协同,表里宣通,湿热外泄,则黄退身和。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通利小便是黄疸的正治法,假使黄疸初起,有恶寒发热,脉浮自汗的表虚证,非内热影响者,仍当汗解,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加黄芪扶正以去水湿。

由此可见,黄疸病兼有表证者,当辨明表实表虚,表实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虚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催吐退黄法

适用于酒疸病位在上脘者,《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酒疸因嗜酒过度,湿热内蕴而致。脉浮、欲呕,病在上脘有上涌之势,可因而越之,运用吐法。其方药于篇后有记载:「瓜蒂汤:治诸黄。」方用瓜蒂20个水煎顿服催吐,使邪从上解。

通腑退黄法

适用于湿热黄疸而兼见阳明腑实证者。《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此为表和里实」一句是辨证的结论,故治疗用攻下法,通腑泄热,方选大黄硝石汤,以奏清热通便,利湿除黄之功。《伤寒论》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主要病机为湿热郁结中焦,气机阻滞,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故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使二便通利,湿热尽去,取效甚捷。

和解退黄法

适用于少阳阳明郁热发黄者。《伤寒论》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此乃阳明、少阳两经同病之湿热发黄,但以少阳脉证为主,由于少阳枢机不利,肝胆失疏而发黄,故用柴胡汤疏利肝胆,清利湿热而退黄。

温化退黄法

适用于太阴寒湿发黄。《伤寒论》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太阴虚寒,脾阳不运,寒湿中阻,影响肝胆疏泄而发黄,方药原文虽未提及,但据「于寒湿中求之」,意在温中散寒除湿退黄,可选用《医学心悟》中茵陈术附汤随证治之。

清泄退黄法

适用于阳明病变证之湿热发黄。《伤寒论》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本条发热而不恶寒,可知发热乃是阳明湿热熏蒸于外所致,身黄当是阳明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发黄,但无茵陈蒿汤证之腹满,可见本条为无形之热重,有形之湿轻。故方中三药合用,清热泄湿,湿热清除而黄自退。《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此证为酒疸之湿热内扰胸膈,故为心中懊或热痛,为里热太甚所致。故用栀子大黄汤清泄实热。

消瘀退黄法

适用于病在血分,血热互结所致发黄者。《伤寒论》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太阳表邪不解,深入下焦,入血化热,血热互结,气血不畅致肝胆疏泄失调而发黄。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使气血通畅而黄自退。《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色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湿热蕴蒸,伤阴耗气,内有瘀血,乃用硝石矾石散消瘀化湿,使瘀热从大便而下,湿浊从小便而利,则黄疸自退。

补虚退黄法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虚黄者。《金匮要略》黄疸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黄疸病由湿热内蕴所致,小便多不利,今小便自利,知非黄疸也,而为脾胃气血虚弱,不能滋润濡养皮肤,导致皮肤虚黄,治以小建中汤补益中焦,开发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盈,则虚黄自退。

利湿退黄法

适用于太阳蓄水发黄者。《伤寒论》125条前半句:「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即是指太阳膀胱蓄水伴发黄的病证。太阳表邪不解,与水互结,蓄于膀胱,致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湿邪内蕴而致发黄。然本条未举出蓄水发黄的方剂,但参照《金匮要略》黄疸篇:「黄疸者,茵陈五苓散主之。」以方测证,可知湿重于热,用之以清热利湿退黄,太阳蓄水证可用之,或单用五苓散利水祛湿以退黄。

润燥退黄法

适用于胃肠燥结血瘀之黄疸者。《金匮要略》黄疸篇:「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猪膏发煎中用猪膏利血脉、解风热、润燥结,配合利水消瘀的乱发,使胃肠得润,余邪得以自小便排出体外,则黄疸得愈。

对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点虫知识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