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军阀战争,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疑问1:中国是怎么结束军阀混战的?

优质回答:蒋介石北伐打败了一些军阀,另外由于抗日的需要,那些军阀出于救国的目的,主动投靠了蒋介石,军阀混战就此结束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进入了混乱状态,内部权力之争逐渐激烈,形成了皖、直、奉三大系,以段棋瑞为首的皖系虽然把持中央政权,从日本得到很多借款,编练参战军,显示出比较雄厚的实力,但没有能力控制整个北洋派。以冯国棒为首的直系,主要控制范围是直隶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江西、湖北)。1919年冯国湾病死,曹银和吴佩手掌握了直系的兵力。奉系首领张作霖则割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和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霸据南方。此外,还有不少割据一省或一地的小军阀。除南北之间长期对峙的斗争外,军阀内部为争夺政权或扩大地盘而连年混战。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1918年,段棋瑞对南方用兵,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加剧了直皖两系的抵触。情绪,使双方矛盾公开化。段棋瑞幻想利用直系军队进攻湖南,坐收渔利。而攻人衡阳的吴佩手则偷偷与南方桂系首领陆荣廷谈判。1918年8月,直系通电主和,指责皖系亲日卖国。

第二年秋天,鉴于皖系扩军备战,直系遂联络奉系,组织八省同盟。陆荣廷等也决定“联宣倒皖”,私下向吴佩字提供物资。1920年 5月吴从衡阳领兵北上,直达保定。1920

年7月,段棋瑞组成“安国军”,与直系军在直隶北部展开大战。奉军人关助直,此战以皖军惨败告终。直系战胜奉系后,控制了北京政府。它先打着“恢复法统” 的旗号,推黎元洪复任总统,把徐世昌赶下台。接着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操纵选举。1923年10月,曾推

贿选大总统成功。

直系军阀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共同的工具。为维护并扩大各自在华的侵略特权和利益,它们都积极寻找和培植新的代理人。在它们的操纵和支持下,北洋军阀公开分裂。北洋军中以直隶(今河北)河间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被称为直系军阀。直系军阀所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富庶的长江流域,即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它得到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其势力仅次于皖系军阀。其主要头目开始为当时的“长江三督”李纯、王占元、萧耀南及曹锟等。1919年冯国璋死后,曹锟、吴佩孚、孙传芳、齐燮元等继起为主要首领。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的矛盾由来已久,后在各自所依靠的帝国主义支持下,围绕着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而展开反复而激烈的斗争。经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先后打败皖系和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曹锟一度窃踞总统职位。1924年直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打败,1926年吴佩孚和孙传芳也先后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次年直系军阀终被消灭。

奉系军阀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今辽宁省)人而得名。奉系利用中华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治。日本则取得了在东北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等特权。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联合直系击败皖系军阀段祺瑞,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但不久转而与皖系合作,并联合孙中山的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4月首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战败,撤回关外,宣布“东北自治”。此后,张作霖编练新式军队,并建立海、空军和兵工厂。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奉两军在山海关、热河激战。11月张作霖、冯玉祥推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奉系重新控制北京政权后,势力扩张到热河、直隶(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及上海市。1926年初,奉系与直系重新联合,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年11月,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组织安国军,自任总司令。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逼京、津,张作霖败退出关,在沈阳近郊的皇姑屯被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张学良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东北边防长官。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至此结束。

皖系军阀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不惜出卖国家利权,向日本大借外债,他们乘机编练“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鼓吹以武力统一全国。1917年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势力。1918年秋,组成以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任总统,压制直系军阀,以便实行一系专制。皖系武力统一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也为直系将领所反对。直皖军阀的权力争夺日益加剧。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

疑问2:中国何时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的?

优质回答:直至(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防才走上新的征程。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举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

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参考资料:

人民网-解放战争

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疑问3:谁知道北洋政府统治的起止时间

优质回答:从民国元年(1912年)3月至17年(1928年)6月。

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袁世凯上台后,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913年上半年,以中国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中国国民党和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中华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年代。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独揽大权。

袁世凯自1915年春筹备改行帝制,于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建立“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元。袁世凯称帝后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发动起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得到全国响应。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6月6日袁世凯病逝。

二、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袁世凯的离去揭开了军阀割据时代。北洋派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同时奉系在东北崛起。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此时,直、奉两系的扩展尤为迅速。直系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并在前线自行停战,迎合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的爆发,导致皖系军阀统治结束。

三、直系统治时期(1920~1924)

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当他们上台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对,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种名义对抗。

首先与之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双方起先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直系击败奉系之后的直系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继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接着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收买“猪仔议员”,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搞得举国哗然,丧尽民心。

反直的一方,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直一方暗通款曲。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南下失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四、奉系统治时期(1924~1928)

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段祺瑞提出召开“善后会议”,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各派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纵横捭阖,敌与友之间根本无一定之分。

北方的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系首先发生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冯,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同时,东南孙传芳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五省霸主。

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后起造反派国民军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广东革命军的北伐时机成熟。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击张作霖,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

北洋军阀政府在面临失败的最后关头,仍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进行最后挣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北洋军阀以短暂喘息之机。

然而为时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所谓后期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扩展资料:

政体

北洋政府先后制定五部宪法,包括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10月《中华民国宪法案》(又称《天坛宪草》);1914年5月《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12月《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府采用责任内阁:即由大总统、议会、内阁、法院所构成的政权体制。大总统并非实际的政府首脑,仅是代表国家的虚位元首。

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草案)。这部草案的基础是临时约法,其中的规定使当时执政的袁世凯非常不满,因此他不让国会讨论这部草案。

袁世凯于民国3年(1914年)解散国会,成立“约法会议”,并于同年5月1日公布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同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将行政、司法权力集于总统一身。

袁世凯逝后,民国5年(1916年)6月7日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内阁制。

民国8年(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民国12年(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布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民国14年(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又提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

三权分立

北洋政府时期建立三权分立制度,以此为基本原则,限制大总统权力,防止个人独裁,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1917年5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问题上,国务总理段祺瑞提参战案,而国会拒绝合作。

段不断对国会施压,国会则改组内阁,暂缓讨论参战问题,最终大总统黎元洪在国会要求下解除段祺瑞的职务。当时的国会真正起到监督政府、制约行政权的作用,并非“橡皮图章”、“表决机器”。

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后被国共史学家描述为府院之争。

宪法同时保障司法独立,规定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1913年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杀案中,地方检察厅可以公开传讯国务总理赵秉钧;

又如1925年10月京师地方监察厅派检察官翁敬棠调查“金佛朗案”事件,外交总长沈瑞麟、财政总长李思浩、前司法总长章士钊全被审查,期间,中央政府没有干涉,反映出当时司法的独立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洋政府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军阀战争。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点虫知识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