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其中,第二十五条与第三十八条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二十五条主要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诸如出售个人信息等支持或帮助,旨在源头上切断诈骗行为的辅助链条。而第三十八条则是从惩治的角度入手,对参与或协助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个人和单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二十五条和三十八条区别 (一)

最佳答案内容不同、方式不同。
1、内容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下列支持或者帮助:出售、提供个人信息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其他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的行为,而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方式不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二十五条讲的是内容,而三十八条讲的是处罚结果。
涉诈账户怎么处理 (二)
最佳答案1. 涉诈账户的识别
银行和金融机构需构建健全的风险识别系统,通过监控交易行为和分析资金流向,以便及时发现涉诈账户。对于客户举报或官方通报的涉诈账户信息,应迅速进行核实和处理。
2. 涉诈账户的冻结
一旦确认账户涉嫌诈骗,金融机构应立即采取措施冻结该账户,防止资金被转移或滥用。这一步骤对资金安全至关重要,也是对诈骗行为的有效打击。
3. 调查取证的合作
金融机构在冻结涉诈账户之后,应积极配合警方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提供账户交易记录和资金流水等信息,为打击诈骗犯罪提供关键证据。
4. 涉案资金的追缴
在确认诈骗事实后,金融机构应协助相关部门追回涉案资金,并将被骗资金退还给受害者。这是维护金融秩序和保护公众权益的关键步骤。
5. 客户教育和风险提示
金融机构应加强客户反诈骗教育,提升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应充分告知客户相关风险,避免客户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总结:处理涉诈账户需要金融机构和公安等部门的紧密合作。通过上述措施——识别涉诈账户、冻结账户、协助调查取证、追缴涉案资金和加强客户教育等,共同打击诈骗犯罪,维护金融秩序和公众权益。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十四条:限制电话卡、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的数量,对涉嫌诈骗行为的人员采取信用记录和业务限制等措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金额大小,处以相应的刑事处罚。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打击治理范围包括哪些 (三)
最佳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2022年12月1日施行。该法是一部从根本上、制度上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将全方位筑劳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治防火墙。
01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02
治理对象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治理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一)打击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境外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三)境外针对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03
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下列设备、软件:
(一)电话卡批量插入设备;
(二)具有改变主叫号码、虚拟拨号、互联网电话违规接入公用电信网络等功能的设备、软件;
(三)批量账号、网络地址自动切换系统,批量接收提供短信验证、语音验证的平台;
(四)其他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设备、软件。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及时识别、阻断前款规定的非法设备、软件接入网络,并向公安机关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下列支持或者帮助:
(一)出售、提供个人信息;
(二)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
(三)其他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04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相关帮助的违法犯罪人员,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等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反诈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四)
最佳答案涉及到了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打击和惩处,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反诈条款之一。
一、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定义
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是指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或者其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类活动常常借助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和精神困扰。
二、反诈法第三十八条的主要内容
反诈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组织、策划、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或者条件的,都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严厉打击态度,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三、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打击措施
为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了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置相关线索。其次,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合力。此外,还加强了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防范意识。
四、个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
作为个人,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避免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首先,要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其次,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给他人。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
反诈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对于组织、策划、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打击和惩处措施,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反诈条款之一。为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我国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呼吁个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第三十八条规定:
组织、策划、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或者条件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快钱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典诚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