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书籍

引言:探索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深度之旅
在人类社会的广阔画卷中,青少年作为未来希望的承载者,其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当青春的色彩被犯罪的阴霾所笼罩时,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便成为了社会各界不可回避的责任。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一系列专注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书籍,带领读者走进这一复杂而微妙的领域,探索其背后的动因、影响及预防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书籍概览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方面。以下几本经典著作,为理解这一议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1. 《青春危机:青少年犯罪心理解析》:该书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关系、个人特质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作者强调,理解青少年的内心冲突与需求是治疗与预防的关键。
2. 《边缘少年: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视角》:该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如何塑造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行为选择。书中不仅分析了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还深刻反思了社会对青少年角色的期望与偏见。
3. 《重塑未来:青少年犯罪干预与矫正》:本书聚焦于犯罪后的干预与矫正措施,介绍了多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项目。它强调,通过积极的干预,青少年可以转变轨迹,重归正轨。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核心要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往往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
- 个体因素:包括性格特质、情绪管理能力、认知发展水平等。例如,冲动控制能力不足、自我中心思维等,可能增加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和违法犯罪倾向。
-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关系、缺乏有效监护、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
- 社会环境:同伴压力、贫困、社区环境恶化、媒体暴力内容的影响等,也是塑造青少年犯罪心理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三、预防与干预策略
针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效的预防与干预策略至关重要:
- 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 学校教育介入: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 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如青少年服务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等多元化支持。
- 法律与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对青少年犯罪的合理处置,同时注重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再社会化。
总结:携手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固防线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触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通过上述书籍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与干预措施。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到法律政策,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当我们携手合作,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成长环境时,才能真正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健康防线,让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内容简介 (一)
优质回答《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内容简介如下:
聚焦未成年犯群体:该作品通过深入的对话,特别关注了管教所和看守所中的少年犯,揭示了他们犯罪的深层次问题。
探讨犯罪动机与心理:作者采用对话手法,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并非简单的冲动行为,而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心理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每个对话都展现了犯罪行为在青少年阶段的特定阶段特征,如叛逆、迷茫、寻求认同等。
展现犯罪严重后果:书中强烈地呈现了青少年犯罪对个人未来的毁灭性影响,以及对家庭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通过家庭故事,揭示了犯罪对亲人情感的冲击和无尽痛苦。
强调社会问题与预防: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体犯罪的记录,更是对社会教育和引导缺失的反思。它提醒我们,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犯罪心理学的书籍 (二)
优质回答许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习者特别关注犯罪心理学领域,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共计30本,供学习参考。
9. 《犯罪心理学导读》,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13. 《青少年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挖掘丛书》,主编:张理义,2009年0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15. 《犯罪心理学/21世纪心理学教材系列》,2004年02月,科学出版社。
17. 《犯罪心理学习题集》,主编:严圭,吴宁,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18. 《现代法学教材:犯罪心理学》,主编:梅传强,2007年0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
20. 《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主编:严圭,吴宁,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2.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司法心理学系列》,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我读李玫瑾教授的《谁在犯罪》 (三)
优质回答【2020.8.11星期二多云转阴中雨】
时间:6.10-7.23
书名:《谁在犯罪》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抄录]: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她擅长犯罪心理分析、侦查中嫌疑人心理画像、破解疑难犯罪动机、解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由来等。
内容:
概括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犯罪类型以及各自的发展特点,其中穿插真实案例向读者具体解析各种犯罪人的心理问题由来,从而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识别并预防犯罪。
第一章 犯罪防控
以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一起大学生杀害四名同学的案件为始,向读者输送了第一个重要观点——“调查显示的结果几乎相同:当人意图犯罪时,大多存在着无视法律的态度倾向。明文的法律规定对于那些已有犯罪意图的人,其控制力和威慑力几乎微乎其微。”
第一章结尾处,如是——“治理犯罪普通治病,不能只看病情而不看病人。看病人则需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家庭病史,遗传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犯罪防控也如此,只有找到问题的起点才能找出真正有效的治理和防范的关键,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和有价值的犯罪防控。”
不得不承认,第一章就彻底颠覆我的遐想:我每每看犯罪片时,总觉得只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实在不行威逼利诱总能找到生路,想来实在犯蠢,犯罪人已经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对其恐吓威逼恐怕会适得其反,他们已经不在乎之后的刑罚了,还会怕你的要挟吗?
第二章 谁在犯罪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或人格。心理过程是指日常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绪、意识等。个性或人格指终身心理现象,包括以遗传为主的气质、智力等和以后天早年为主的言语、性格等。
犯罪人分为有危险心结的犯罪人和有危险人格的犯罪人。危险心结属于刺激反应型,犯罪率占60%。危险心结包括认知执结、情绪瘀结、意识抑结。危险人格属于持续终身型,约占40%。以先天因素为主的危险人格是反社会人格;与后天早年抚养有关的危险人格是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书中对这几种犯罪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就懒得抄录于此了。)
我就用我自己理解的大白话来简单说说吧。我不敢保证绝对没有偏误噢!姑且听听吧。
所谓危险心结嘛,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平常看起来很正常,跟常人一模一样,家庭结构完整啦,正常地上学上班结婚生子,但是他们身上存在特殊的刺激源,一旦生活中某些不良的刺激触发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无人问津、无处释放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境下做出失去理智的不当反应,通常是发生暴力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危险人格比较稳定,有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在里面。反社会人格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征兆,比较容易发现。反社会人格很难纠正治疗,几乎只能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保护以起到犯罪防控的目的。危险人格多是因他们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基本社会化过程出了问题。犯罪人格属于“乏爱型”,是指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因缺乏情感抚养而造成其终身的人格问题,以情感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时表现出更多的无情与暴力特点。缺陷人格属于“溺爱型”,是因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给予无度的宠爱、导致其成长中缺乏观念和性格培养而造成的终身人格问题,以性格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中表现出更多的肆意与无耻的特点。(抄录)
第三章 简论心理
第四章 心理基础缺陷与犯罪
纯属理论知识的普及了。太专业了,我复述不了。主要意思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因素会导致人的生理或心理基础缺陷从而出现犯罪行为。物质匮乏之所以是万恶之源,恐怕不单纯是因为吃穿住行上的困窘,更多的是因伴随其后的往往是更严重的心理贫困。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相比一个更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有爱的陪伴与正确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章 危险心结与犯罪
第六章 认知执结与犯罪
关键词是偏执。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挫折,加上认识狭隘与偏执,于是出现归因错误,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由此便可能出现偏执与疯狂。
第七章 情感瘀结与犯罪
指情绪上的瘀结。情感表达出现过多的障碍,没有疏解渠道,日益积累,便形成情感创伤,此类情感瘀结导致的犯罪行为多有表达、发泄和满足的目的。
第八章 意识抑结
简单说,就是本应该潜藏在意识之下的东西跑到了意识之上了。这是不自主的行为。个体极力地想要隐藏,可是抑制行为失败了,深层的隐匿的心理内容进入了意识层面构成了人的心理冲突,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疏导排解,极易出现危害行为。
第九章 危险人格
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的具体概念。
第十章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讲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第十一章 犯罪人格与犯罪
犯罪人格形成由来。
第十二章 缺陷人格与犯罪
缺陷人格的犯罪特征。
第十三章 异常犯罪与责任能力
相关基本概念的介绍。行为变态不等于人变态。介绍了评判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准则。智力因素是责任能力的核心。有能力还意味着有意识。
第十四章 危险心理评估与犯罪防控
介绍了对危险心结和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
说说:
在看案例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经过李玫瑾教授的细致分析之后又觉得一切皆有由来。先天遗传和后天早年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书中大量的理论知识,专业词汇,读来肯定是费力的,当然有不能领会的地方,但是依然不妨碍我推崇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是被大众忽略了。她的很多观点、思想对当代人的成长教育及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李玫瑾教授在呼吁大家,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父母及教师)首先得成为受教育者,让自己获得相应的知识与常识,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及他人以免误入歧途。《谁在犯罪》是比较专业的理论书籍,所以阅读过程并不像读小说那样畅快淋漓,只能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作为普罗大众的水平,其中依然有很多地方我的理解力难以触及,但是凭借着对这类题材的一丝兴趣,所以硬是看完了。虽说是囫囵吞枣,但也总算尝着了一点那味儿!
隔得也比较久了,里面的专业词汇,你让我解释,我也解释不出来,很模糊,只是大致有个了解而已,也不见得正确。我必须如实记录我的真实感受,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一句话概括我看完此书后对其中内容的总体印象——人的后天早年(12岁之前)所处的生长环境及所受的教育真的是极其极其极其重要的——可是大多数家长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借口。至于遗传因素,咱就不说了;毕竟这也无法改变;上帝已经告诉我们了,去改变你能改变的,要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努力去获得能够区别这两者的智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Ending。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心理活动 (四)
优质回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起源于对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存在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别的认识。这种认识最初反映在对青少年危害社会行为的不同处理上。早在公元前2270年,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就已经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与成人的犯罪行为区别开来,具体规定了对那些申明同父母脱离关系或逃离家庭的孩子的惩罚。希伯莱人把青少年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年龄越大,处罚越重。古老的英国法律也规定对16岁以下的少年犯罪从轻处罚。随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对犯罪青少年在处罚措施的执行方面,也应加以区别对待。因此,在16世纪时,荷兰、意大利等国的慈善团体,纷纷设立不良少年感化院,从事对犯罪及不良少年的感化工作。16世纪以后,对犯罪及不良少年的感化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在罗马设立圣米迦尔教养院,收容20岁以下的犯罪及不良青少年,对他们进行感化教育。此后,各国少年感化机构纷纷成立,从而推动了对青少年犯罪及其心理的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作者简介 (五)
优质回答张理义,男。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常州市解放军第一○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及江苏大学硕士生导师。 兼任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专业委员、国家卫生部心理卫生咨询专家、中华临床医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11个杂志的编委。 从事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37年,擅长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先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量技术7项。共获得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省级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主编或参与著书《临床心理学》、《心理医生手册》等26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被南京军区表彰为“科技干部”、“科技英才”、“医学专家”等;1996年被国家表彰为“全国百名科技之星”,是我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获得者;1997年获“比利时保罗、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是部队中唯一的获得者;先后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典诚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