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NS缓存投毒攻击,有什么防护措施 (一)

什么是DNS缓存投毒攻击,有什么防护措施

贡献者回答DNS缓存投毒攻击,是一种利用DNS解析过程中的漏洞,将伪造的DNS响应注入到DNS缓存中,从而诱导用户访问错误的IP地址,进而实施钓鱼、恶意软件植入等攻击行为。攻击者通过伪造DNS响应,假冒真实的DNS服务器,将用户重定向至欺诈性网站,窃取用户敏感信息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具体来说,这种攻击方式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一旦DNS服务器被投毒,所有依赖该服务器的用户都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由于DNS缓存的存在,即使攻击者停止发送伪造的响应,受害者仍然可能会继续受到攻击,直到DNS缓存过期或被清除。攻击的原理主要包括:DNS缓存允许DNS解析器临时存储域名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攻击者利用DNS缓存投毒攻击,向DNS解析器或目标设备发送虚假的DNS响应,假冒真实的DNS服务器;攻击者试图将虚假的DNS记录放入目标设备的DNS缓存中;DNS消息具有事务ID,用于将响应与相关的请求进行匹配。

为了防御DNS缓存投毒攻击,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采用安全的DNS协议,如DNSSEC(DNS安全扩展),对DNS查询和响应进行数字签名和验证,确保DNS响应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限制DNS服务器的访问权限,通过只允许内部网络中的用户访问DNS服务器,并禁止对外部网络的DNS查询,减少攻击者成功投毒的机会;及时更新修补系统和清理DNS缓存,定期更新修补系统和清理DNS缓存,可以防止旧的或恶意的DNS响应继续影响用户;采用多源DNS解析,通过使用多个DNS服务器进行解析,可以增加DNS解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密DNS流量,通过DNS over HTTPS(DoH)或DNS over TLS(DoT)等加密技术,对DNS流量进行加密传输,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边界和关键节点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防御系统,可以监控网络流量并检测异常行为,防止恶意流量的入侵。

德迅云安作为提供安全服务的平台,可为用户部署T级别数据中心,提供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带宽资源,搭载自主化管理平台、德迅卫士(主机安全防火墙)、Web云防护(一站式网站安全加速),以及1V1专家技术支撑,全面保障用户的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服务体验。自主化管理平台,提供灵活的资产管理和实时可视化监控功能;德迅卫士,提供系统层的主机安全软件,远程提供二次验证体系,一键后台优化服务器权限、威胁组件、威胁端口;Web云防护,防SQL注入、XSS跨站,后门隔离保护、Webshell上传、非法HTTP协议请求,一站式网站安全加速。

总结而言,DNS安全是企业组织数字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当前频发的网络攻击,通过综合的防御措施,降低DNS攻击的风险,确保DNS的安全性,对于保障企业组织的数字化发展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一文带你理解tcache缓存投毒 (二)

贡献者回答本文将带您深入理解tcache缓存投毒的工作原理和利用方法。tcache是glibc自2.26版本以来引入的一种性能优化特性,为每个线程创建了一个私有的缓存,以减少线程间的资源竞争。

在tcache中,小于或等于1032字节的内存块会被存储,分配和释放操作中,malloc优先在tcache查找,free则会将符合条件的块放回。tcache的数据结构是一个数组,每个数组元素对应不同大小chunk的链表,类似于栈,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

缓存投毒攻击的核心在于利用tcache的特殊设计,通过修改tcache_entry结构,使得用户数据区域的前几个字节包含了tcache的指针。这使得攻击者有机会修改next指针,从而实现任意地址写入,相较于fastbin,tcache的利用更为直接。

在实际的例题中,如2023年GreyCTF的pwn挑战,通过write_books函数的漏洞,可以利用oob(超出边界)来造成chunk overlap,进而影响堆内存布局,利用tcache poisoning来达到控制内存的目的,如计算libc基地址、劫持got表,甚至通过ROP绕过seccomp限制获取flag。

通过连续申请和释放chunk,攻击者可以精确控制内存布局,完成tcache中毒的利用。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您更好地应对类似的内存安全问题。

相关代码和示例可以在GitHub的how2heap/tcache_poisoning.c项目中找到,这个项目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分析和实践案例,供您参考学习。

DNS风险分析及防护研究(五):常见的DNS威胁与防御(国科云) (三)

贡献者回答常见的DNS威胁主要包括DNS缓存投毒、DNS DDoS攻击、随机子域/非存在域名攻击以及DNS劫持,防御这些威胁的关键技术有DNSSEC、Anycast技术、响应速率限制和设置查询权限。

DNS威胁分析: DNS缓存投毒:攻击者通过伪造权威服务器的应答,将错误的IP信息存入DNS缓存,实现劫持访问目标。 DNS DDoS攻击:包括查询攻击和反射放大攻击,前者通过大量僵尸网络消耗DNS服务器资源,后者利用DNS服务器无验证特性放大攻击流量。 随机子域/非存在域名攻击:攻击者查询虚构或随机域名,消耗权威服务器带宽,阻碍正常服务。 DNS劫持:篡改DNS记录,将用户引导至攻击者控制的服务器,威胁业务正常运行。

防御策略与技术应对: DNSSEC:采用数字签名和公钥技术,确保DNS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效防止缓存投毒和劫持。 Anycast技术:利用anycast网络路由分散流量到多台服务器,抵御DDoS攻击,减轻单点压力。 响应速率限制:设置查询频率阈值,防止恶意攻击者滥用DNS服务,但需注意策略局限性。 设置查询权限:限制递归服务器的DNS查询,减少反射放大攻击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针对DNS的威胁,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御策略和技术手段,以确保DNS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dns污染是指什么 (四)

贡献者回答DNS污染是指网域服务器缓存污染,又称域名服务器缓存投毒。以下是关于DNS污染的详细解释:

定义:

DNS污染是指一些刻意制造或无意中制造出来的域名服务器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将域名指向不正确的IP地址。

工作机制:

在互联网上,存在可信赖的网域服务器用于域名解析。为降低网络流量压力,普通的域名服务器会缓存从上游域名服务器获得的解析记录。当其他机器请求解析同一域名时,域名服务器可以直接从缓存中提供解析结果,提高效率。

污染影响:

一旦有关网域的局域域名服务器的缓存受到污染,该网域内的计算机就会被导引往错误的服务器或服务器网址。这可能导致用户无法访问预期的网站或服务,或者访问到被篡改的内容。

结果:

DNS污染是一种网络攻击手段,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DNS污染是一种通过篡改域名服务器缓存来误导用户访问错误服务器或网址的网络攻击行为。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缓存投毒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典诚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