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关于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至12岁的辩论愈发激烈。这一议题背后,既有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的担忧,也有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考量。将刑事责任年龄降至12岁,意味着更多低龄犯罪者将可能面临刑事追责,这无疑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处理这一敏感而复杂的议题,需要平衡社会公平正义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法律既能有效震慑犯罪行为,又能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为什么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一)

为什么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当下未成年人心智成熟得更早,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时代需要,强化家长对孩子的监管责任。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刑法对其没有威慑力.要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加契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意指犯罪人所犯罪行与其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当相当,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同时,考虑到犯罪行为人的认知程度,设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本意是对一些年龄低、社会认知差、行为把控能力弱的渉罪未成年人给予一定程度保护,尽可能降低刑事惩罚对其成长的影响。但现实中,一些低于现行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重大犯罪行为的案件不时发生,扭曲了设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内在的社会道义,损害了罪刑相适应的法定原则。因此,对实施特定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通过追究刑事责任进行遏制和形成威慑,达到“罪罚相当”,有利于更精当地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好地体现司法正义。一些低龄未成年人实施重大犯罪行为,对受害人造成重大伤害,对社会秩序形成重大威胁。而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限定,使其免除刑事责任,对受害人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司法正义的彰显,也有着负面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的成长。当下社会,互联网上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社会认知,对不良社会信息缺乏甄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宠溺,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导致一些未成年“混世魔王”的出现,一些未成年人不懂得敬畏法律,不懂得遵从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一些未成年重大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仅是对未成年重大犯罪行为人的刚性矫正,而且,刑事惩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引导,它对更多未成年人会形成法治意识的引导,同时,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刑事责任年龄降至12岁怎么处理 (二)

将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即未成年人若涉嫌故意杀人或伤害致死,或者采用极其残忍手段重伤他人且后果严重,负有重大社会恶劣影响时,12至14周岁者需承受刑罚。

在此过程中,司法机关会综合考量犯罪行为的定性、情节、社会危害等多个方面,并结合犯罪人的身心状况进行合理审判与裁决。

对这部分未成年被告而言,教育引导是主旋律,惩戒为辅助方式。

对于未达法律责任年龄的少年犯,司法机关通常采用特殊矫治措施,如收容教养等以防止再犯。

当今中国应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辩论 (三)

是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降低年龄,法律的制定问题由国家制定,现行法律要求是依法办事,没有降低年龄的说法。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事责任年龄降到十二岁可以判多久 (四)

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后,需结合实际犯罪情节及危害程度等多方要素来判定量刑。

对于年满十二岁未满十四周岁者,若涉嫌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且致人死亡或重伤等极端情况,经最高检核准追诉,则应承担刑事责任。

这部分人群的量刑应考量其主观恶意、犯罪手法和社会危害性等因素。

一般而言,若被判有罪,量刑范围可从管制、拘役至有期徒刑不等,但通常会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需注意的是,最终刑期需根据个案具体情况,由法院依法裁决。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建议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典诚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