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菌群、粪大肠、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的相关知识 (一)

答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是评估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相关知识如下:
大肠菌群:
定义:大肠菌群是一类在特定条件下可发酵乳糖的革兰氏阴性菌,常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意义:其数量越少,表示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低,食品卫生状况越好。
粪大肠菌群:
定义:粪大肠菌群,又称耐热菌群,同样用于衡量食品的粪便污染程度。MPN值:MPN值低意味着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轻。
大肠埃希氏菌:
定义: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肠杆菌科的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分类与致病性:根据O抗原、K抗原和H抗原的不同,大肠埃希氏菌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能引起食物中毒,如肠胃炎、出血性结肠炎等。检测方法:采用EMB培养基观察菌落形态,并结合靛基质试验、甲基红反应、VP试验等生化鉴别方法进行检测。通过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可以区分大肠埃希氏菌和其他细菌。
检验标准与流程:
标准:如GB 4789系列标准,涉及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的计数方法。方法:包括MPN法和VRBA平板计数法。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还需结合生化鉴别方法。结果报告:平板计数法中,需准确计数发荧光菌落,结果以CFU/g表示。
重要性:这些检验流程和标准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细菌污染,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获取准确的细菌污染数据。
夏季高温来袭,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二)
答夏季天气炎热,气候潮湿,各种细菌、病毒生长繁殖迅速,同时也是食物中毒的易发、高发时期,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食品卫生,谨防食源性疾病。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动植物、毒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
二、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种类
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包括:
1、沙门氏菌:引起中毒食物的食品主要为家禽肉、蛋类、家畜肉以及奶类及其制品。
5-10月发生最多。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多数病人发烧,体温在38℃。
2、大肠埃希氏菌:引起中毒食物多为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各类熟肉制品,也可由蛋及其制品、奶类、蔬菜、水果引起。
大多发生在7-9月。
临床表现因不同种属差异较大。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例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米汤样,每天可达8-12次,腹痛较为剧烈;恶心、呕吐、发热。
3、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如墨鱼、黄花鱼、带鱼、螃蟹、海鲜;其次是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
一般发生5-11月。
临床症状多以剧烈腹痛开始,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为其特点,出现腹泻,开始时是水样便,或血水样便,以后转成脓血便、黏液血便或脓黏液便。
4、变形杆菌:引起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类,其次是豆制品和凉拌菜。
多发生在5-10月。
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刀绞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头晕、头痛、全身无力、肌肉酸痛。
5、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剩米饭、米粉、甜酿酒、月饼等。
以6-9月为多。
临床表现有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呕吐型表现为恶心、呕吐、并有头晕、四肢无力、口干、寒颤、腹痛腹泻少见,无体温升高。腹泻型表现为腹泻、腹痛、水样便,一般不发热。
三、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首先保持清洁,食物制备过程中,要清洁操作台面并保持餐厨用具清洁;避免虫、鼠及其它有害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2、注意要生熟分开,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它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砖板;食品需存放在密封容器内,生、熟食物不要混放,分开存放。
3、使食物加热温度达到70℃,在食用各种熟肉制品前应重新加热并热透;如果有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应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保持4℃以下。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在食用各种熟肉制品前也要重新加热并热透。
4、若外出用餐,应选择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馆,不到卫生状况差的餐馆和流动摊贩处就餐;购买食品时,要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号(QS号)等标识。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坚持段,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
四、发生食物中毒怎么办
1.催吐
如果中毒时间在1-2小时内,可用手指或者筷子刺激舌头根部,引发呕吐。或者饮用大量饮用水对毒素进行稀释,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2.保存食物样本
发生食物中毒后,将吃过的食物进行保存,以便提供给卫生部门进行检测。
3.及时就医
因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错综复杂,中毒症状轻重不一,如果简单急救处理后,症状未见好转,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粪大肠菌群的危害 (三)
答粪大肠菌群是一种重要的细菌群体,主要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中,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这类细菌能够分解乳糖并产酸产气,因此常被用作判断水体和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的指标。粪大肠菌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和受粪便污染的环境。
作为一种卫生细菌领域的术语,粪大肠菌群并非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一组与粪便污染相关的细菌。它们的特点包括:在37℃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且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虽然该菌群在生化和血清学方面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通常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如果食品中检出粪大肠菌群,那么它可能含有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或志贺氏菌等,从而增加食物中毒或流行病的风险。因此,食品中粪便污染的存在被视为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
在自然界中,温血动物的粪便是粪大肠菌群的主要来源。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如城市和农村,以及受粪便污染的环境,都是粪大肠菌群存在的主要区域。在这些地方,粪便中的典型大肠杆菌最为常见,而在外界环境中,则以其他类型的大肠菌群细菌更为多见。
由于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菌被提出的,因此其检出情况能够反映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的数量越高,表明粪便污染的程度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也越大。因此,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检测和控制大肠菌群的数量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大肠菌群对人体的危害 (四)
答大肠菌群并非特定的细菌类型,而是卫生学中对一组与粪便污染相关的细菌的统称。这些细菌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需氧和兼性厌氧,能在37℃条件下分解乳糖产生酸和气体,且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大肠菌群广泛分布,常见于温血动物的粪便和自然环境中,尤其在人和动物经常活动以及粪便污染的地方。在粪便中,典型大肠杆菌占主导,而在外界环境中,其他类型的大肠菌群更为常见。它们的存在主要作为粪便污染的标志,大肠菌群的数量可以反映食品中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指示对人类健康潜在的危害。
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单纯代表肠道健康,因为粪便中除了正常细菌外,还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这些都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和流行病。因此,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是评估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和国内的食品卫生监管中,以保障公众健康。
扩展资料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典诚律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