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产权有哪些特点 (一)

什么是知识产权有哪些特点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其主要特点包括:

无形财产:

知识产权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它不像有形财产那样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其存在。

专有性:

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即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知识产权,否则构成侵权。

时间性:

知识产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期限届满后,该知识产权将不再受保护,成为社会共同财富。

地域性:

知识产权只在授予其权利的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法定程序:大部分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如专利权的获得需要经过申请、审查和授权等程序;商标权的获得则需要经过登记注册等程序。

众所周知,国人都想中国制造能过渡到中国创造,问问,期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 (二)

一、引言

南非世界杯战场的硝烟虽已退去,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制造”话题却余温未了。虽然中国男足缺席了本次世界杯,但是“中国制造”却没有缺席。从专供此次世界杯的足球“普天同庆”、球迷专用喇叭“呜呜祖拉”,到手机链、钥匙扣、国旗、荧光棒、帽子、墨镜、望远镜等,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但是。这些“中国制造”绝大多数却无法让人“骄傲”。响彻全球的喇叭“呜呜祖啦”,90%产自中国的浙江和广东两省,在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的零售价比出厂价翻了30倍,但正是这种能在世界杯赛场上发出震耳欲聋响声、乃至震惊全球的小玩意儿,其工厂利润却不足5‰不极积是“鸣鸣祖啦”,在整个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无处不在闪耀着“中国制造”的身影。我们不禁想问,世界杯有多少球迷用品是中国制造巨额利润都被谁赚走了世界杯结束后的“中国制造”将往何处走

二、“中国制造”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究竟什么是“中国制造”呢网络上查询“中国制造”的定义,结果如下:英文翻译为Made inChina,一般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地区(不合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制造的商品所使用的原产地标签,老百姓通常称之为“国产”。

加入WTO。对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始建立和完善。但在践行了这样一个国际商业“游戏规则”后,以往“中国制造”缺乏自主创新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途中撞上了国外企业早已设置好的重重知识产权壁垒。

以中国的手机制造业为例:2006年,诺基亚公司将深圳天时达公司告上法庭,索赔50万元。诺基亚公司诉称,其在中国境内依法取得并合法拥有了手机、手机前盖、手机背盖这3项外观设计专利,天时达套司在未经其许可的情况下,生产和销售的A317型号手机却使用了诺基亚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天时达公司当时坚定地认为并没有侵权,因为天时达公司在产品推出上一直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理念,所有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都是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这个轰动一时、被法律界人士称为“中国手机外观侵权第一案”,双方在法庭上的辩论如火如茶,法庭外的争论显然更为炽热。对于诺基亚公司选择对对时达提起诉讼的原因,已不单单停留在技术层面,甚至上升到民族品牌与洋品牌对垒的高度。很多人认为,诺基亚公司的行为不过是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想获取更大的利润,利用“专利失棒”,进一步挤压国产手机生存空间,打击民族品牌罢了。不过,面对世界手机巨头的诉讼,天时达公司的负责人还是不禁道出了作为国产手机企业的无奈,“如今国内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时,不得不面对很多外国知名企业的专利壁垒。毕竟人家做了那么多年,在经验、技术上都处于领先。”

上述案例并非罕见。根据海关总署发布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显示,入世后。中国海关每年查获的职权案件数量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量不足10%。以纺织业为例,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50%的服装为来料加工,30%由进口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来图来样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

由此看出。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国内品牌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品牌少。出口利润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与国际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巨大差距。以NIKE为例,在国际体育用品营销市场上,耐克(NIKE)一直深受各国青年人追捧,但事实上,1'4IKE从未自己生产过一件产品,他们经营的是品牌理念。

经济学家郎成平曾分析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往往用最廉价的人力成本为多数设计大国创造利润。实际上,熟悉中国加工贸易的人都知道,由于许多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含量高、专利多,这就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每年支付高额的专利使用费,为他人贴牌代工,利润微乎其微。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尚未转化为智力资源。中国还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有近200类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产业优势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最大的差距在于缺乏创新能力,体现为缺乏核心技术的专利和国际知名品牌。虽然我国专利申请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却仅有几千家,仅占约万分之三,而一些国外跨国公司目前拥有有效专利数万件。

不仅如此,我国专利中最能体现技术创新性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很低,其中大多还是外围专利或改进专利,基础专利太少,导致我国企业每年都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昂的许可费。我国的商标情况亦是如此,虽然国内商标注册数量一直攀井,但是我国企业拥有的自主国际驰名商标极少。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知识产权制度本身还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都存在问题。尤其对于企业而吉,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实施与控制方面,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以至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在无法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获取利润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利润来源于压榨劳动力成本,1人在高压环境下工作,这往往就是产生劳资纠纷的原因,本田罢工事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最好不过的例子。而中国出口的产品又往往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这又为西方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留下了口实。

正如国家专利机构专家所说,“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三、“中国制造”的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性资源和市场的激烈争夺,以及国际性知识产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全面取代关税壁垒等等,都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和法律环境已经截然不同。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跨国企业驰骋国际市场的主要武器和核心竞争力,几

乎每个跨国公司都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数以万计的专利、数以万计的注册商标以及大量其它形式的知识产权。回头看看“中国制造”,中国相关企业和组织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人才和资源储备,处境十分被动。对于“中国制造”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扫盲”阶段,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2.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西。

(1)循序渐进。注重企业专利技术的:次创新。“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道路选择,首先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逐步有序地推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而言,自主创新有三种途径,其中,原始创新的创新难度最大、风险最大、周期最长;其次是集成创新;最后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应将战略重点放在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这种创新风险相对小、见效快。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借鉴日本企业的相关经验,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要投入充足的消化吸收资金,要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创造出更为先进的创新技术,从而达到行业的领先水平,使二次创新的技术成为企业的自有知识产权。

(2)分工协作,创建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和法律制度体系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就政府角度而言,要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使得技术可以顺畅地跨过应用关,顺利与产业相衔接;要引导企业科学地选择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通过政策优惠、项目补贴等鼓励企业做一些长远的事。

一方面,政府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要搭建自主创新成果展示和交易的平台,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更需要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参与或主导产品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多与国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3.勇于向知识产权壁垒“亮剑”。那些享誉全球的跨国企业屡屡把专利的矛头指向中国企业,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的确在自主知识产权上存在缺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对于国外企业的巨大市场威胁。不过。面对知识产权诉讼,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官司的胜负,如何占领市场才是关键。输了官司,却赢得了市场,应是中国企业面对知识产权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在引入知识产权时进行防范,纠纷争讼发生后积极回应。

四、结束语

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制造”因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只能处在世界产业链低端,以自已的苦力给人家打工,既耗费了我们本就有限的能源资源,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工人更是特出了高强度的劳动,有的甚至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但最终只是分得价值链上最微薄的部分。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南非世界杯上,一些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中国企业已经给“中国制造”作出了榜样,但他们在国外大公司映照下单薄的身板和寂寥的身影时刻提醒我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虽任重而道远,但必须即时启程、日夜兼行。

知识产权制度有哪些 (三)

知识产权 制度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依法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权,并受到保护的法律制度。没有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智力成果。 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起到激励创新,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它是一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激励和保护机制。 采取了由人民法院和行政执法机关分别实行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的机制。任何人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均可诉求法院司法保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版权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海关、国家科学技术部等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相关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用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行政程序在打击侵权方面快,费用较低,受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欢迎。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知识产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

知识产权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智力劳动成果:

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确保这些成果不被他人未经授权地使用或复制。

促进创新和创造:

激励作用:通过为创造者提供法律保护和经济回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人们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创造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维护市场秩序:

公平竞争: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仿冒、盗版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可以促进技术传播和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

保障文化多样性:

文化保护: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了文学、艺术等作品的创作者权益,有助于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保护智力劳动成果、促进创新和创造、维护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障文化多样性。

什么是知识产权 (五)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种权利一般只在有限的时间期内有效。以下是对知识产权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性质

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基于人的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这些成果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和可复制性。专有权利:知识产权赋予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的独占使用权,包括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多种方式的使用权。时间限制:知识产权并非永久有效,而是存在一定的保护期限。在保护期限内,权利人享有专有权利;保护期限届满后,该智力劳动成果将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知识财富。

二、保护对象

发明: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类在技术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文学和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音乐、戏剧、美术、摄影等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才华和创造力。商业标志:包括商标、商号、域名等,这些标志在商业活动中用于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三、历史发展术语起源:“知识产权”这一术语是在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开始广泛使用的,近年来才变得常见。保护意识增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科技进步。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知识产权用法律保护什么劳动成果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典诚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